黔西南:“建管用”一体化 应急广播唱响乡村振兴“好声音”

【字体:  【打印内容】

应急广播是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农村应急宣传工作主阵地之一。黔西南州按照“平急结合”原则,强化应急广播“建管用”一体化,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在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急”时应急预警功能和平时宣传党政方针政策,普及农技知识,提供农产市场等生产生活讯息等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让应急广播唱响了乡村振兴“好声音”。

  “个别乡镇暴雨,局地伴有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入汛以来,在晴隆县沙子镇大兴田社区,应急广播每天都会播放近期天气预报,百香果种植户李瑞在种植基地大棚里,一边听广播,一边干活儿。
  “我们听到应急广播说如果有大风,就赶紧安排工人动手把大棚进行加固。如果遇到强降雨、暴雨,我们要及时把排水沟该清理的清理。这个应急广播对我们做农业产业的特别管用。”李瑞说。

技术人员正在安装应急广播

去年,贵州省广播电视局印发《贵州省应急广播管理办法(试行)》后,黔西南州成立了农村应急广播“建管用”一体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党政支持、专班统筹、部门协作,强化应急广播“建管用”一体化。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在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急时应急预警功能作用,当灾害性天气、火险高危逼近时,应急广播会第一时间启动,把应急信息指令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广播成为应急管理、地震、消防、气象等部门信息发布预警和加强应急科普的重要渠道。

  “之前我们是一户一户地去宣传,宣传政策,现在我们有应急广播,都是用应急广播播放,及时达到全覆盖。”兴仁市陆官街道在水一方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蔡开秀介绍。

蔡开秀(左一)跟技术人员一道检查社区的应急广播设施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积极融入州级应急广播“建管用”体系,依托自有媒资系统、采编团队,将应急广播纳入全媒体生产传播矩阵,实现资源共享,互融互通。建立应急广播信息常态化发布机制,明确工作内容、方式、形式、分工、审校、安全播出及责任,为丰富内容生产和安全播出提供保障。日常开办了时长30分钟的《黔西南乡村之声》,涵盖《黔西南新闻》《政策与资讯》《黔西南故事》《天气预报》等节目板块。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黔西南州应急广播《黔西南乡村之声》会准时在州内11424个自然村响起,目前已生产播出200余期,丰富实用的资讯内容,成为群众生产生活的好帮手。

  “搞养殖、种植,种茶叶、种果子,一年有多少收入,都在宣传。对我们农户搞养殖很有帮助。”兴仁市巴铃镇牛厂坪村村民罗正超很是开心。
  “广播是讲要下雨,所以我们边边角角就栽点包谷在地里头。”晴隆县沙子镇小寨社区村民肖昌勤如是说。

《黔西南乡村之声》节目播报中

贵州省广电网络公司黔西南州分公司建立健全应急广播长效运行维护机制,依托各乡镇综合服务站网络运维队伍,开展对传输机房、平台、干线、终端及设施设备的日常运维、终端巡检,提升应急广播在线率和传输安全。

  “我们是从两个方面维护,一个是系统的网管,还有线路的巡检,出来维护的时候会对线路进行一个巡检巡查,排除隐患,确保应急广播正常播放。” 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晴隆县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应成告诉记者。

    

李应成(右一)和同事一起巡检巡查

目前,黔西南州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92亿元,安装应急广播点位3.5万个、音柱(大喇叭)7万只。应急广播覆盖全州20户以上自然村11424个,覆盖人口数达224.76 万人。初步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上下联动、可管可控的应急广播管理体系。实现运行维护长效开展,广播站点“长期通”“优质通”,形成了应急信息、日常宣传、重要直播转播三种广播类别。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平急”结合,“建管用”一体,应急广播在急时应好急的同时,逐步成为全州农村应急信息发布、农村新闻舆论宣传、服务“三农”生产生活的重要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