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普查知多少 | 一起“穿越时空”,邂逅农普记忆

【字体:  【打印内容】

什么是农业普查

全国农业普查是一项全面了解“三农”发展变化情况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它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方法、统一时间、统一表式和统一内容,主要采取普查人员直接到户、到单位访问登记的办法,全面收集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情况,为研究制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依据,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以十年或五年一个周期开展农业普查,我国以十年为周期进行全国农业普查。

农业普查的目的及意义

农业普查的目的,是全面掌握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对于科学制定“三农”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普查的历史

我国已于1996年、2006年和2016年开展过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为党和政府研究制定“三农”政策、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8月国务院颁布《全国农业普查条例》,规定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尾数逢6的年份为普查年度,并明确了开展农业普查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将农业普查纳入到法治化发展轨道。

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

(1996年)

这是中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业普查,旨在全面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这次普查采用了全面调查的方法,收集了大量关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土地利用的数据,基本摸清了当时三农的基本情况,取得了多方面重大成果。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2006年)

在第一次普查的基础上,第二次普查进一步更新和扩展了数据收集范围,包括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普查结果显示,农业生产法方式明显改变,农村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明显转变,为党和政府制定三农政策、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

(2016年)

此次普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采用了手持移动终端设备(PDA)采集上报农户数据,除采用联网直报上报乡镇、村级数据外,还首次利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测量主要农作物面积数据,大大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