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

【字体:  【打印内容】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一号)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顺利完成

黔西南州统计局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5529日)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黔府发〔20236号)和《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黔西南府发〔20235号)要求,黔西南州统计局、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州各级普查机构,对我州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开展普查。此次普查标准时点为202312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23年度。

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贵州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县(市)、各部门、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州2600余名普查人员两年的艰辛努力,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动经济普查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州委书记和州长分别主持召开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学习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高位推动普查工作有力有序开展。2023420日,州政府印发《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成立由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担任组长的全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明确29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县(市)、乡镇(街道)均建立普查机构,为普查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2023427日,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印发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人员名单及职责分工的通知》,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202387日,贵州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动员暨第一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结束后,及时组织召开全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电视动员会,对全州“五经普”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全州各级人民政府对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高度重视,全面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人员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推动普查顺利实施。参与普查工作的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履职,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提供多方保障,在普查宣传、数据共享、单位清查、现场登记、数据审核评估等方面密切配合,协同推动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二、全力攻坚克难,全面摸清经济家底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202411日至430日,全州2600余名普查工作人员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对我州行政区域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抽取的个体经营户,以及选中的投入产出调查单位逐一完成普查登记,根据普查对象的不同类别,相应采集其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人员工资、财务状况、生产经营、能源生产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活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情况、数字经济活动、投入产出情况等有关数据。通过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掌握了我州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形态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客观反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的新进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黔西南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支撑。

三、坚持多措并举,科学规范组织实施

按照“坚持质量标准、坚持统分结合、坚持手段创新、坚持协作共享、坚持依法普查”的基本原则,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严格执行国家普查方案,按照全省的部署要求实事求是开展普查,着力提高普查的科学性、规范性。在方法运用上,采用先单位清查后普查登记方式,通过对我州行政区域内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个体经营户进行“地毯式”清查,确保普查对象类型界定准确、普查单位不重不漏。通过单位清查,对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抽取的个体经营户,以及选中的投入产出调查单位逐一完成普查登记。

四、坚持依法普查,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实行全过程数据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国家普查方案和相关法律法规,压紧压实普查数据质量责任,选优配强普查队伍,多措并举开展培训指导,组织基层普查人员严格按照普查流程、质量标准进行数据采集与审核,确保源头数据质量。加强对普查数据的质量监测分析,采取现场指导、事中事后抽查、集中改错等方式加强数据审核,州县乡三级强化协调联动,采集端做到即采即审、即审即报,平台端做到即报即审、即审即返、即审即验,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配合国家和省经普办顺利完成对我州1个县(市)7个普查小区的事后质量抽查工作。事后质量抽查主要结果表明,我州普查数据质量符合控制标准。

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末,全州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08万个,与2018年末(2018年是黔西南州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相比,增长4.3%,从业人员40.08万人,增长2.5%;个体经营户18.58万个,从业人员38.06万人。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二号)

——单位基本情况

黔西南州统计局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5529日)

根据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单位情况、从业人员、资产负债状况和营业收入公布如下:

一、单位情况

2023年末,全州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08万个,比2018年末增加0.13万个,增长4.3%;产业活动单位[1]3.74万个,增加0.27万个,增长7.7%;个体经营户18.58万个,增加2.95万个,增长18.9%(详见表2-1)。

2-1 单位数与个体经营户数

单位数(万个)

比重(%

一、法人单位

3.08

100.0

企业法人

2.43

79.0

机关、事业法人

0.30

9.6

社会团体

0.04

1.2

其他法人

0.31

10.2

二、产业活动单位

3.74

100.0

第二产业

0.75

20.1

第三产业

2.99

79.9

三、个体经营户

18.58

100.0

第二产业

1.06

5.7

第三产业

17.52

94.3

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0.80万个,占26.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40万个,占13.0%;制造业0.39万个,占12.5%(详见表2-2)。

2-2 按行业门类分组的法人单位数

法人单位

数量(万个)

比重(%

合 计

3.08

100.0

农、林、牧、渔业*

0.004

0.1

采矿业

0.02

0.8

制造业

0.39

12.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0.03

0.9

建筑业

0.25

8.1

批发和零售业

0.80

26.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0.08

2.5

住宿和餐饮业

0.07

2.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0.06

2.0

金融业

0.01

0.3

房地产业

0.08

2.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40

13.0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0.09

3.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03

0.9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0.14

4.6

教育

0.20

6.5

卫生和社会工作

0.05

1.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05

1.6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0.33

10.8

   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0.08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0.99万人,增长2.5%,其中女性从业人员17.83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9.45万人,减少3.80万人,下降28.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0.63万人,增加4.79万人,增长18.5%。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38.06万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18.48万人。

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教育业6.83万人,占17.0%;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6.60万人,占16.5%;制造业4.63万人,占11.6%(详见表2-3)。

2-3 按行业门类分组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万人)

其中:女性

合 计

40.08

17.83

农、林、牧、渔业*

0.02

0.01

采矿业

1.62

0.17

制造业

4.63

1.9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0.62

0.17

建筑业

2.59

0.69

批发和零售业

3.85

1.7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0.90

0.28

住宿和餐饮业

0.91

0.63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0.42

0.15

金融业

2.32

1.13

房地产业

0.99

0.4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11

0.8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0.71

0.23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63

0.37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0.94

0.54

教育

6.83

4.08

卫生和社会工作

2.97

1.9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41

0.20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6.60

2.26

注:表中合计数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含铁路运输业法人单位数据。

三、资产负债状况和营业收入

2023年末,全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1173.41亿元,比2018年末增加5456.64亿元,增长95.4%。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084.10亿元,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8089.31亿元。

2023年末,全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7045.68亿元,比2018年末增加3578.26亿元,增长103.2%。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2286.22亿元,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4759.46亿元。

2023年,全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008.09亿元,比2018年增加515.87亿元,增长34.6%。其中,第二产业营业收入1003.79亿元,第三产业营业收入1004.30亿元(详见表2-4)。

2-4 按行业门类分组的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法人单位

资产总计

(亿元)

法人单位

负债合计

(亿元)

企业法人单位

营业收入

(亿元)

合 计

11173.41

7045.68

2008.09

农、林、牧、渔业*

1.02

0.41

0.61

采矿业

266.99

224.72

60.91

制造业

805.87

572.75

548.7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163.77

929.03

242.57

建筑业

848.35

560.09

152.15

批发和零售业

995.78

744.04

634.9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18.48

130.16

32.19

住宿和餐饮业

76.09

63.64

17.79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4.41

56.65

35.47

金融业

36.60

5.71

0.61

房地产业

1776.29

1378.11

168.1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439.45

1417.61

53.31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11.81

147.03

12.5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859.14

503.91

9.71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31.18

19.08

9.17

教育

211.91

43.33

12.38

卫生和社会工作

138.71

65.37

12.5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1.05

28.97

4.33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966.51

155.07

注:表中农、林、牧、渔业仅包括从事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的单位数据。表中企业法人单位,包括机构类型为企业的法人单位,以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法人单位、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和基金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除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机构类型为其他组织机构的法人单位。表中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表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含铁路运输业法人单位。表中金融业不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负责普查的系统内金融单位。

注释:

  [1]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采矿业中的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2]单位的划分

法人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承担负债,并独立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或者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易)的组织。法人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负债和其他民事责任;

    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者授权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报表。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其他法人等。

  产业活动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或者组织的一部分。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者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2)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活动或经营活动;

    3)能提供收入或者支出等相关资料。

[3]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为保证数据精确度,个别数据保留2-3位小数。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三号)

——第二产业基本情况

黔西南州统计局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5529日)

    根据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州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工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4357个,比2018年末下降30.9%;从业人员68804人,比2018年末下降26.0%。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4230个,占97.1%;港澳台投资企业10个,占0.2%;其他统计类别115个,占2.6%。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65815人,占95.7%;港澳台投资企业1552人,占2.3%;其他统计类别315人,占0.5%(详见表3-1)。

3-1 按登记注册统计类别分组的工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个)

从业人员(人)

合 计

4357

68804

内资企业

4230

65815

港澳台投资企业

10

1552

外商投资企业

2

1122

其他统计类别

115

315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233个,制造业3852个,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72个,分别占5.4%、88.4%和6.2%。在工业行业大类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13.7%、13.0%和11.4%。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采矿业16246人,制造业46325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6233人,分别占23.6 %、67.3%和9.1%。在工业行业大类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21.6%、11.4%和7.0%(详见表3-2)。

3-2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工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4357

68804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01

1485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5

1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5

308

非金属矿采选业

109

1063

其他采矿业

3

5

农副食品加工业

596

3935

食品制造业

226

955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495

3040

纺织业

51

912

纺织服装、服饰业

208

2882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43

1728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464

3800

家具制造业

228

1017

造纸和纸制品业

37

1384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28

135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71

1258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27

369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15

1110

医药制造业

34

1478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69

177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65

783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9

1851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52

4811

金属制品业

185

1400

通用设备制造业

25

113

专用设备制造业

28

256

汽车制造业

7

319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2

4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8

58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8

2414

其他制造业

28

443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49

321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32

185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11

3837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9

302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2

2094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236.64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61.2%;负债合计1726.50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94.0%。

2023年,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52.25亿元,比2018年增长20.3%(详见表3-3)。

3-3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工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资产总计

(亿元)

负债合计

(亿元)

营业收入

(亿元)

合 计

2236.64

1726.50

852.25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34.20

201.52

56.6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04

0.00

0.02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1.35

17.31

0.73

非金属矿采选业

11.07

5.88

3.52

其他采矿业

0.33

0.01

0.01

农副食品加工业

50.41

35.46

22.27

食品制造业

4.87

2.20

1.59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44.88

22.64

9.55

纺织业

4.30

1.77

2.85

纺织服装、服饰业

4.31

2.07

3.58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3.16

2.33

2.21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4.07

10.11

11.27

家具制造业

1.55

0.44

1.25

造纸和纸制品业

36.33

18.41

14.51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31

0.22

0.18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2.52

0.63

1.30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8.54

7.49

3.09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5.11

13.13

8.12

医药制造业

11.22

7.48

6.87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2.24

9.13

6.7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73.54

137.09

82.07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45.94

41.17

64.31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72.45

201.01

213.26

金属制品业

17.79

11.53

16.34

通用设备制造业

0.80

0.60

0.15

专用设备制造业

2.09

1.31

1.36

汽车制造业

2.91

2.71

1.77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0.40

0.07

0.09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3.70

2.97

5.5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7.69

38.17

57.39

其他制造业

0.18

0.05

0.26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3.57

2.13

10.29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0.88

0.37

0.6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937.65

740.13

231.46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4.31

12.90

3.60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11.81

176.01

7.50

    (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详见表3-4

3-4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千升

52.50

钢材

万吨

49.84

十种有色金属

646532.89

其中:原铝(电解铝)

600846.88

水泥

万吨

674.40

铁合金

万吨

62.34

    (四)主要能源产品产量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能源产品产量详见表3-5

3-5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能源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原煤

万吨

1031.90

天然气

亿立方米

0.24

发电量

亿千瓦时

383.65

其中:火力发电量

亿千瓦时

250.67

水力发电量

亿千瓦时

99.79

风力发电量

亿千瓦时

5.72

太阳能发电量

亿千瓦时

27.47

二、建筑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2483个,比2018年末增长62.4%;从业人员25894人,比2018年末下降34.4%。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2483个,占100.0%。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25894人,占100.0%(详见表3-6)。

3-6 按登记注册统计类别分组的建筑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个)

从业人员(人)

合 计

2483

25894

内资企业

2483

25894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房屋建筑业占21.9%,土木工程建筑业占21.1%,建筑安装业占8.0%,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占49.0%。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房屋建筑业占30.2%,土木工程建筑业占30.0%,建筑安装业占6.2%,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占33.6%(详见表3-7)。

3-7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建筑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个)

从业人员(人)

合 计

2483

25894

房屋建筑业

545

7809

土木工程建筑业

523

7782

建筑安装业

199

1614

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

1216

8689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848.35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54.1%;负债合计560.09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54.7%。

    2023年,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2.15亿元,比2018年增长11.8%(详见表3-8)。

3-8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建筑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资产总计

(亿元)

负债合计

(亿元)

营业收入

(亿元)

合 计

848.35

560.09

152.15

房屋建筑业

403.63

327.18

88.24

土木工程建筑业

414.93

198.3

41.83

建筑安装业

6.76

5.52

4.73

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

23.03

29.09

17.35

注释:

    [1]登记注册统计类别: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市场主体统计分类的划分规定》(国统字〔202314号)确定,包括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其他统计类别。

    [2]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3]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为保证数据精确度,个别数据保留2位小数。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四号)

——第三产业基本情况之一

黔西南州统计局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5529日)

根据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州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批发和零售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8004个,比2018年末增长21.8%。从业人员38488人,比2018年末下降7.5%。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批发业占47.7%,零售业占52.3%。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批发业占50.7%,零售业占49.3%(详见表4-1)。

4-1 按行业中类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8004

38488

批发业

3821

19515

农、林、牧、渔产品批发

248

1050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

583

4958

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

190

884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

98

375

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

135

1209

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

1736

7654

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

425

1690

贸易经纪与代理

69

181

其他批发业

337

1514

零售业

4183

18973

综合零售

428

3079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

572

2067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

241

780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

196

866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

765

2643

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和燃料及其他动力销售

892

5513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

429

1737

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

462

1584

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

198

704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4%,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不足0.1%。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8.2%,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占1.6%(详见表4-2)。

4-2 按登记注册统计类别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8004

38488

内资企业

7957

37799

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

3

615

其他统计类别

44

74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995.78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82.6%;负债合计744.04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273.3%。

2023年,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34.91亿元,比2018年增长53.3%(详见表4-3)。

4-3 按行业中类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资产总计

(亿元)

负债合计

(亿元)

营业收入

(亿元)

合 计

995.78

744.04

634.91

批发业

835.75

665.52

466.77

农、林、牧、渔产品批发

43.04

28.88

9.07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

82.69

43.15

82.72

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

14.20

12.29

3.50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

6.63

5.75

2.06

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

18.94

13.95

13.53

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

636.52

536.93

323.80

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

20.49

17.19

11.45

贸易经纪与代理

1.63

0.37

0.27

其他批发业

11.60

7.02

20.36

零售业

160.03

78.51

168.14

综合零售

21.31

17.05

12.01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

20.27

16.63

8.69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

1.70

0.66

1.52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

35.19

28.19

5.44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

4.76

3.06

5.26

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和燃料及其他动力销售

54.87

-3.19

117.88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

8.57

5.80

10.18

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

10.59

8.19

4.75

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

2.77

2.14

2.42

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不包含铁路运输业)762个,从业人员9044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18.7%和5.5%(详见表4-4)。

4-4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762

9044

铁路运输业

道路运输业

584

5886

水上运输业

9

134

航空运输业

5

255

管道运输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

18

170

装卸搬运和仓储业

88

940

邮政业

58

1659

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不包含铁路运输业)中,内资企业占99.2%。

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不包含铁路运输业)中,内资企业占99.7%(详见表4-5)。

4-5 按登记注册统计类别分组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762

9044

内资企业

756

9018

港澳台投资企业

0

0

外商投资企业

0

0

其他统计类别

6

26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不包含铁路运输业)218.48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322.3%;负债合计130.16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370.8%。

202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不包含铁路运输业)32.19亿元,比2018年增长79.9%(详见表4-6)。

4-6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资产总计

(亿元)

负债合计

(亿元)

营业收入

(亿元)

合 计

218.48

130.16

32.19

铁路运输业

道路运输业

169.35

98.43

24.26

水上运输业

1.83

0.32

0.36

航空运输业

11.10

0.42

0.53

管道运输业

0.004

0.07

0.001

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

0.28

0.19

0.32

装卸搬运和仓储业

33.21

29.03

2.54

邮政业

2.70

1.70

4.18

三、住宿和餐饮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658个,比2018年末下降1.6%。从业人员9113人,比2018年末增长5.2%。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住宿业占35.3%,餐饮业占64.7%。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住宿业占43.6%,餐饮业占56.4%(详见表4-7)。

4-7 按行业中类分组的住宿和餐饮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658

9113

住宿业

232

3971

旅游饭店

72

2733

一般旅馆

114

904

民宿服务

33

166

露营地服务

2

33

其他住宿业

11

135

餐饮业

426

5142

正餐服务

354

3703

快餐服务

7

22

饮料及冷饮服务

12

91

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

12

925

其他餐饮业

41

401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100%。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100%(详见表4-8)。

4-8 按登记注册统计类别分组的住宿和餐饮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658

9113

内资企业

658

9113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76.09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93.2%;负债合计63.64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321.2%。

2023年,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79亿元,比2018年增长53.5%(详见表4-9)。

4-9 按行业中类分组的住宿和餐饮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资产总计

(亿元)

负债合计

(亿元)

营业收入

(亿元)

合 计

76.09

63.64

17.79

住宿业

46.30

38.31

9.18

旅游饭店

31.23

28.85

7.56

一般旅馆

13.05

7.50

1.13

民宿服务

0.92

0.61

0.21

露营地服务

0.26

0.42

0.02

其他住宿业

0.84

0.92

0.26

餐饮业

29.78

25.33

8.61

正餐服务

26.60

22.66

6.33

快餐服务

0.02

0.01

0.02

饮料及冷饮服务

0.04

0.02

0.05

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

2.49

2.18

1.39

其他餐饮业

0.64

0.46

0.81

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603个,从业人员4198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2.4%和下降6.5%(详见表4-10)。

4-10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603

4198

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

47

1530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229

1185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27

1483

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5%,港澳台投资企业占0.2%。

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3.0%,港澳台投资企业占7.0%(详见表4-11)。

4-11 按登记注册统计类别分组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603

4198

内资企业

600

3904

外商投资企业

0

0

港澳台投资企业、其他统计类别

3

294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84.41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83.9%;负债合计56.65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12.3%。

202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5.47亿元,比2018年增长22.5%(详见表4-12)。

4-12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资产总计

(亿元)

负债合计

(亿元)

营业收入

(亿元)

合 计

84.41

56.65

35.47

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

42.68

19.56

29.77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3.67

2.17

2.03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8.05

34.92

3.67

五、金融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53个,从业人员298人(详见表4-13)。

4-13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金融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个)

从业人员(人)

合 计

53

298

货币金融服务

43

231

资本市场服务

3

19

保险业、其他金融业

7

48

注:金融业数据不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负责普查的系统内金融单位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6.60亿元,负债合计5.71亿元。

2023年,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0.61亿元(详见表4-14)。

4-14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金融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资产总计

(亿元)

负债合计

(亿元)

营业收入

(亿元)

合 计

36.60

5.71

0.61

货币金融服务

19.84

3.96

0.48

资本市场服务

3.47

0.07

0.03

保险业

0.00

0.00

0.01

其他金融业

13.29

1.67

0.09

注:金融业数据不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负责普查的系统内金融单位。

六、房地产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809个,比2018年末增长17.1%。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177个,物业管理企业273个,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210个,分别比2018年末下降35.6%、增长18.2%和98.1%。

2023年末,全州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9862人,比2018年末下降10.9%。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2543人,比2018年末下降53.8%;物业管理企业5178人,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1283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24.9%和134.6%(详见表4-15)。

4-15 按行业中类分组的房地产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809

9862

房地产开发经营

177

2543

物业管理

273

5178

房地产中介服务

210

1283

房地产租赁经营

144

838

其他房地产业

5

20

在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8.0%。

在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100.0%。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全州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776.29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63.2%。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1654.30亿元,物业管理企业14.30亿元,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3.55亿元,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125.3%、167.8%和400.5%。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1378.11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72.3%。

2023年,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8.14亿元,比2018年增长186.1%(详见表4-16)。

4-16 按行业中类分组的房地产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资产总计

(亿元)

负债合计

(亿元)

营业收入

(亿元)

合 计

1776.29

1378.11

168.14

房地产开发经营

1654.30

1290.44

158.15

物业管理

14.30

14.06

5.30

房地产中介服务

3.55

0.84

1.28

房地产租赁经营

102.35

71.47

3.30

其他房地产业

1.78

1.31

0.11

    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3991个,从业人员21090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73.8%和26.1%。

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租赁业占13.3%,商务服务业占86.7%。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租赁业占13.0%,商务服务业占87.0%(详见表4-17)。

4-17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3991

21090

租赁业

529

2752

商务服务业

3462

18338

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6.9%,港澳台投资企业占0.1%。

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9.5%,港澳台投资企业占0.1%(详见表4-18)。

4-18 按登记注册统计类别分组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万个)

从业人员

(万人)

合 计

3991

21090

内资企业

3866

20987

港澳台投资企业

2

24

其他统计类别

123

79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439.43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95.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1417.60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82.7%。

2023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3.31亿元,比2018年下降6.5%(详见表4-19)。

4-19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资产总计

(亿元)

负债合计

(亿元)

营业收入

(亿元)

合 计

2439.43

1417.60

53.31

租赁业

91.64

78.30

5.03

商务服务业

2347.79

1339.30

48.28

注释:

[1]登记注册统计类别: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市场主体统计分类的划分规定》(国统字〔202314号)确定,包括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其他统计类别。

[2]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为保证数据精确度,个别数据保留2位小数。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五号)

——第三产业基本情况之二

黔西南州统计局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5529日)

根据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州第三产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916个,从业人员7149人,分别比2018年末下降8.4%和增长8.5%。其中,企业法人单位[3]869个,从业人员6302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7.4%和2.1%(详见表5-1)。

5-1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个)

从业人员(人)

合 计

869

6302

研究和试验发展

26

61

专业技术服务业

642

5251

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

201

990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8.7%,港澳台投资企业、其他统计类别占1.3%。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9.8%(详见表5-2)。

5-2 按登记注册统计类别分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869

6302

内资企业

858

6288

外商投资业企

0

0

港澳台投资企业、其他统计类别

11

14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03.24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42.4%;负债合计140.55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16.8%。

    2023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56亿元,比2018年增长11.0%(详见表5-3)。

5-3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资产总计

(亿元)

负债合计

(亿元)

营业收入

(亿元)

合 计

203.24

140.55

12.56

研究和试验发展

0.59

0.14

0.27

专业技术服务业

158.32

119.45

8.45

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

44.33

20.96

3.84

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法人单位289个,从业人员6301人,分别比2018年末下降16.5%和增长29.4%。其中,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12个,比2018年末下降82.1%;从业人员260人,比2018年末增长104.7%。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858.21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10.7%;负债合计503.86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21.7%。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71亿元,比2018年下降14.9%。

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0.94亿元,比2018年末下降91.4%。本年支出(费用)合计0.65亿元,比2018年下降46.6%。

三、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1398个,从业人员9316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53.0%和39.7%(详见表5-4)。

5-4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1398

9316

居民服务业

801

5149

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

497

2482

其他服务业

100

1685

   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7%。

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100%(详见表5-5)。

5-5 按登记注册统计类别分组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

(个)

从业人员

(人)

合 计

1398

9316

内资企业

1394

9316

港澳台投资企业

0

0

外商投资企业

0

0

其他统计类别

4

0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1.10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13.4%;负债合计19.08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408.7%。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17亿元,比2018年下降6.0%(详见表5-6)。

5-6 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资产总计

(亿元)

负债合计

(亿元)

营业收入

(亿元)

合 计

31.10

19.08

9.17

居民服务业

24.55

15.79

4.41

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

5.51

2.57

3.65

其他服务业

1.04

0.71

1.11

四、教育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教育法人单位1988个,从业人员68279人,分别比2018年末下降5.3%和增长39.8%。其中,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1185个,从业人员56127人,分别比2018年末下降24.8%和增长35.3%。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教育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6.31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10.6%;负债合计23.75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296.6%。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38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64.0%。

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175.60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77.7%。本年支出(费用)合计98.43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52.3%。

五、卫生和社会工作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卫生和社会工作法人单位521个,从业人员29714人,分别比2018年末下降37.6%和14.5%。其中,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230个,比2018年末下降25.3%;从业人员21580人,比2018年末增长51.8%。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6.52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39.7%;负债合计10.77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18.4%。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51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30.9%。

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122.19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81.1%。本年支出(费用)合计59.68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57.2%。

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全州共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490个,比2018年末下降36.4%;从业人员4082人,比2018年末下降11.5%。其中,企业法人单位436个,比2018年末下降29.4%;从业人员3009人,比2018年末下降23.3%。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23年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8.99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85.4%;负债合计28.70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408.9%。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33亿元,比2018年下降53.1%。

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2.07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6.0%。本年支出(费用)合计1.51亿元,比2018年下降0.3%。

七、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023年末,全州共有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法人单位3326个,比2018年末下降20.7%;从业人员66004人,比2018年末下降4.2%。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本年支出(费用)合计411.88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53.4%。

注释:

[1]本公报中的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不包括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法人单位、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和基金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除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机构类型为其他组织机构的法人单位。

[2]登记注册统计类别: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市场主体统计分类的划分规定》(国统字〔202314号)确定,包括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其他统计类别。

[3]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为保证数据精确度,个别数据保留2位小数。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六号)

——部分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黔西南州统计局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5529日)

    根据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新兴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年末,全州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4]77[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1.3%。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个,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6.5%;新材料产业14个,占18.2%;生物产业12个,占15.6%;新能源产业35个,占45.5%;绿色环保产业11个,占14.3%。

(二)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年末,全州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16个,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9.1%。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4个,占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5.0%;数字创意产业5个,占31.3%。

二、高技术服务业

2023年末,全州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20个,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1.4%。其中,信息服务7个,占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35.0%;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7个,占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35%。

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14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43.5%。

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2023年末,全州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1191个,从业人员9864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5.44亿元。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数字产品制造业36个,占3.0%;数字产品服务业262个,占22.0%;数字技术应用业576个,占48.4%;数字要素驱动业317个,占26.6%。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数字产品制造业2629人,占26.7%;数字产品服务业1150人,占11.7%;数字技术应用业4275人,占43.3%;数字要素驱动业1810人,占18.3%。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中,数字产品制造业58.03亿元,占55.0%;数字产品服务业6.28亿元,占6.0%;数字技术应用业35.42亿元,占33.6%;数字要素驱动业5.72亿元,占5.4%。

四、文化及相关产业

2023年末,全州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452个,比2018年末下降18.7%;从业人员13750人,比2018年末下降34.3%;资产总计367.95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87.8%。

2023年末,全州共有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261个,比2018年末下降14.3%;从业人员12377人,比2018年末下降34.5%;资产总计365.31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91.0%;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9.11亿元,比2018年下降14.7%。

2023年末,全州共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含社团)法人单位191个,比2018年末下降49.5%;从业人员1373人,比2018年末下降32.5%;资产总计2.64亿元,比2018年末下降43.3%;本年支出(费用)合计1.71亿元,比2018年下降31.0%。  

注释:

[1]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的精神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环保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海洋装备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领域。

[2]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3]规模以上服务业:是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个行业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3个行业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4个行业小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个行业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4]高技术服务业:按照《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分类(2018)》,高技术服务业是采用高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服务活动的集合,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等9大类。

[5]数字经济:按照《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数字经济产业范围包括01数字产品制造业、02数字产品服务业、03数字技术应用业、04数字要素驱动业、05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5个大类。其中,01-04大类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是指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

[6]文化及相关产业: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范围包括:一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具体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活动;二是为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包括制造和销售)等活动。

[7]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为保证数据精确度,个别数据保留2位小数。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七号)

——分区域单位和从业人员情况

黔西南州统计局

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5529日)

    根据黔西南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州分县(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单位及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公布如下:

    一、全州分县(市)单位情况

    2023年末,兴义市拥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14051个,占全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的45.7%;兴仁市4158个,占13.5%;普安县1739个,占5.7%;晴隆县1843个,占6.0%;贞丰县2670个,占8.7%;望谟县2235个,占7.3%;册亨县1616个,占5.3%;安龙县2438个,占7.9%。

    2023年末,兴义市拥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活动单位[6]16370个,占全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活动单位数的43.8%;兴仁市4889个,占13.1%;普安县2469个,占6.6%;晴隆县2456个,占6.6%;贞丰县3361个,占9.0%;望谟县2821个,占7.5%;册亨县2064个,占5.5%;安龙县2957个,占7.9%。

在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县(市)是:兴义市14051个,占45.7%;兴仁市4158个,占13.5%;贞丰县2670个,占8.7%。

按地区分组的单位情况详见表7-1

7-1 按地区分组的法人单位数和产业活动单位数

法人单位

产业活动单位

数量(个)

比重(%

数量(个)

比重(%

合 计

30750

100.0

37387

100.0

兴义市

14051

45.7

16370

43.8

兴仁市

4158

13.5

4889

13.1

普安县

1739

5.7

2469

6.6

晴隆县

1843

6.0

2456

6.6

贞丰县

2670

8.7

3361

9.0

望谟县

2235

7.3

2821

7.5

册亨县

1616

5.3

2064

5.5

安龙县

2438

7.9

2957

7.9

二、全州分县(市)从业人员

   2023年末,兴义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94119人,占全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8.4%;兴仁市48173人,占12.0%;普安县25739人,占6.4%;晴隆县25212人,占6.3%;贞丰县32070人,占8.0%;望谟县21881人,占5.5%;册亨县19068人,占4.8%;安龙县34547人,占8.6%。

    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地区是:兴义市194119人,占48.4%;兴仁48173人,占12.0%;安龙县34547人,占8.6%。

    按地区分组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情况详见表7-2

7-2 按地区分组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人)

其中:女性(人)

合 计

400809

178269

兴义市

194119

89587

兴仁市

48173

20630

普安县

25739

10262

晴隆县

25212

9535

贞丰县

32070

14375

望谟县

21881

9337

册亨县

19068

9284

安龙县

34547

15259

注释:

[1]按地区分组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不含铁路运输业数据。

 [2]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1]产业活动单位是法人单位的组成部分。仅包含一个产业活动单位的法人单位,称为单产业法人单位,该法人单位同时也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由两个及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本公报中产业活动单位包括单产业法人单位和多产业法人单位下属产业活动单位。

[2]本公报中的企业法人单位,包括机构类型为企业的法人单位,以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法人单位、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和基金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除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机构类型为其他组织机构的法人单位。

[3]本公报中的企业法人单位,包括机构类型为企业的法人单位,以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法人单位、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和基金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除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机构类型为其他组织机构的法人单位。

[4]本公报中的企业法人单位,包括机构类型为企业的法人单位,以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法人单位、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和基金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除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机构类型为其他组织机构的法人单位。

[5]部分企业从事多个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生产活动,故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9大领域企业法人单位数量之和大于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

[6]产业活动单位是法人单位的组成部分。仅包含一个产业活动单位的法人单位,称为单产业法人单位,该法人单位同时也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由两个及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本公报中产业活动单位包括单产业法人单位和多产业法人单位下属产业活动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