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4-2025年度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方案

【字体:  【打印内容】

小麦是我省主要的夏收粮食作物,科学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产量损失,对保障全年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一类病虫害,以及土传病害、茎基腐病等新发生病虫逐年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加强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针对我省小麦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特点,按照“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推广种植抗病品种、药剂拌种、适期晚播、健康栽培等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危害。

二、防控对象

以条锈病为主,兼治白粉病、土传病害、麦蚜、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关注草地贪夜蛾等入侵害虫的潜在风险。

三、防控技术

坚持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防治。播种前及时清除麦田周边自生麦苗、杂草;及时粉碎田间秸秆,并耕翻、耙匀,降低病原菌菌源量,减少病虫侵染几率。

(一)小麦播种期。秋播阶段病虫防控重点是做好健身栽培、抗病品种布局和药剂拌种工作,播前及时清除田间自生麦苗、杂草等作物,有效降低小麦条锈病初始菌源量。在秋播时采用正确选择适宜的种子处理药剂。

(二)小麦出苗一-越冬期。有针对性做好麦田病虫害越冬基数的普查及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工作。秋冬季系统监测条锈病发生发展动态,采取系统调查与普查相结合,发现田间单片病叶,对发病点2米直径的区域进行喷药防治,发现单个发病中心对20 米直径的区域进行喷药防治、及时封锁发病中心。

(三)小麦返青期一一拔节期。小麦春季主要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麦蚜麦等病虫害的系统调查、普查及预测预报工作,及时对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时期以及发生程度进行准确预报,在监测到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春季对小麦条锈病冬繁区的早发病田,及时监测田间病害,发现单片病叶,对其10米直径进行喷药防治,控制春季小麦条锈病菌源的扩散蔓延。3-4月下旬,根据田间病情监测情况,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对50米直径区域麦田喷施药剂;当监测到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为0.5%-1%时,白粉病病叶率为10%左右时,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工作,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已唑醇、嘧啶核甘类抗菌素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

(四)小麦孕穗期一一灌浆阶段。对于田间混合发生的病虫害:条锈病、白粉病、麦蚜等,实施“一喷三防”措施,根据病虫害的不同种类选择适宜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合理配比与施治。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进行针对性防治。条锈病病叶率达0.5%-1%时,或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

四、全生育期绿色防控

(一)种植抗(耐)病品种。种植抗(耐)性品种是防止或减轻病虫发生危害的根本措施,应根据当地病害发生特点,进行小麦抗病品种布局。

(二)做好田间管理。推行精细整地、适墒适量适期播种,以及播后镇压和及时灌溉等田间管理措施,保证麦苗健身种植,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其中,条锈病越冬区推行适期晚播,尽可能缩短秋季病菌感染时间,减少初始侵染菌源。选用植物免疫诱抗剂、生长调节剂等在小麦返青拔节、灌浆等关键生长期进行喷施,达到提高小麦免疫力和提升产量的目的。

(三)推行秋播药剂拌种。秋播药剂拌种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土传、种传病虫和地下害虫以及苗期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措施。针对小麦根腐病、茎基腐病、黑穗病等土传种传病害,推行选用戊唑醇、咯菌腈、苯醚甲环唑、苯醚·咯菌腈等种子处理药剂,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等;对地下害虫及蚜虫,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等种子处理药剂;针对土传种传病害、地下害虫等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区域,可选用苯醚·咯·噻虫、戊唑·吡虫啉等种子处理药剂。拌种时可加入赤·吲乙·芸苔等,提高小麦抗病虫能力,促进培育壮苗。同时要根据药剂标签推荐的剂量及方法,开展种子药剂处理。如:按每10公斤干麦种选用32%戊唑·吡虫啉种子处理悬浮剂30-50毫升、或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 20-60 毫升、或35%苯醚·咯·噻虫种子处理悬浮剂25-50毫升,加上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1克,兑水100-200毫升,混合均匀调成浆状药液,与种子充分混匀,待种子均匀着药后,摊开于通风阴凉处晾干,晾干后的小麦种子可直接用于播种。配制好的药液应在24小时内使用,药剂处理后的种子应按要求单独储存并及时播种。

(四)组织“一喷三防”。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较为集中,后期生长关键时期易受春夏季高温高湿不利条件影响,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一喷三防”技术是一项措施专业性强、时效性高的技术措施,通过喷施杀虫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的复配剂,达到防病虫害、防早衰的目的,对小麦中后期增产具有较大帮助。各地应结合“一喷三防”救灾资金补贴政策,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发挥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作用,组织各地统一开展小麦“一喷三防”行动,促进农药减量增效,为小麦中后期稳产增产奠定基础。

(五)科学指导用药。小麦病虫种类多,用药品种多,用药次数多,农药安全科学使用十分重要。一是使用合格农药。购买农药要选购三证齐全的产品,拒绝使用不合格产品,以免影响防治效果。二是科学混配农药。做到二次稀释,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先用少量水溶解后再倒入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以免药液不匀导致药害。三是合理确定施药时间。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科学合理用药。施药前密切关注天气情况,避免高温暴晒或降雨情况下喷施农药,喷洒类药剂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补施。四是禁用高毒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复配制剂。要根据病虫害发生实际情况,优先选择环境友好型农药,科学配方进行防治。五是遵守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安全防护,防止中毒。六是严格农药用量。按具体农药品种使用说明操作,确保准确用药,各计各量,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