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4—2025年度油菜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

【字体:  【打印内容】

药剂拌种

1.药剂选择。正确选择适宜的种子处理药剂。针对油菜幼苗期黄曲条跳甲、蚜虫等主要害虫,可选用噻虫嗪等种子处理悬浮剂,拌种时可以选择加入赤•吲乙•芸苔等,有效提高油菜播种抗病虫能力和出苗质量。

2.种子处理方法。根据药剂标签推荐的剂量及方法,开展种子药剂处理。如:按每10公斤干油菜种选用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80-160毫升,加上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10克,兑水10-20毫升,混合均匀调成浆状药液,与种子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种。配制好的药液应在24小时内使用,以免产生沉淀影响使用;拌种处理后的种子应及时播种,或控制在安全水分以下,在适宜的条件下储藏。

田间防控

1.菌核病。做好开沟排水,不留渍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菌核萌发;实施水旱轮作,有效减少田间菌核数量。药剂防治:适时使用生物和化学农药防控,结合播种深翻,施用盾壳霉或木霉菌等生物菌剂,加速土壤中菌核腐烂,减少田间菌核数量;在发生初期喷施盾壳霉和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始花期施用药剂重点保护油菜茎基部,盛花期施用药剂阻断花瓣接触侵染。可选用异菌脲、小盾壳霉、盾壳霉、腐霉利、氟唑菌酰羟胺、多菌灵、菌核净、甲基硫菌灵等药剂适时防控。注意轮换用药以避免出现抗性产生。

2.霜霉病。甘蓝型油菜比芥菜型、白菜型较抗病,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发病重田块实施水旱轮作,减轻发病。药剂防治:从苗期开始,病株率在20%以上时开始喷药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喷药时注意叶片两侧均匀喷雾,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可选用的药剂包括乙蒜素、苦参碱、丙森锌、代森锰锌、霜脲•锰锌、甲霜•锰锌、霜霉威•盐酸盐等。

3.根肿病。根肿病是土传病害,发病重的田块应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合理轮作,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拔除销毁病株,同时加强栽培管理,使用石灰氮(氰氨化钙)提高土壤pH值;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氟啶胺、或氰霜唑,加上赤•吲乙•芸苔、或氨基寡糖素、或丙酰芸苔素内酯,灌根或喷淋茎基部。对于育苗移栽油菜,应采取苗床消毒措施,参照其它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药剂(如氰霜唑、氟啶胺),对苗床进行消毒处理,也可选用生物制剂多粘芽孢杆菌进行土壤消毒处理;移栽后选用合适药剂浇苗定根。

4.病毒病和蚜虫。蚜虫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有效消灭蚜虫是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措施。播种前对周围十字花科作物及杂草上的蚜虫进行喷药防治,油菜移栽前2—3天应消灭苗床蚜虫,在苗期和大田期可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生物制剂或溴氰菊酯、噻虫嗪等化学药剂喷雾叶片正反面,每隔7—10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

5.黄曲条跳甲。合理轮作,可选择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换茬,减少害虫基数;清洁田园,铲除田地周边杂草,清除残株败叶,减少成虫越冬场所和食料来源;播前深耕晒土,创造不利于幼虫审核的环境并消灭部分蛹。药剂防治:油菜苗出土后,及时用药灌根或撒施颗粒剂防治幼虫;重点防治成虫,在苗期成虫产卵前可选择鱼藤酮、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昆虫病原线虫等生物制剂或噻虫嗪等化学药剂防治成虫,喷药时间应选择在成虫活动盛期,采用由四周向中央包围的围歼法,防止害虫受惊扩散。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