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绿 绽放多彩美—— 黔西南州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侧记

【字体:  【打印内容】

万峰湖畔碧波荡漾,万峰林群山叠翠,马岭河峡谷飞瀑流泉……作为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观,这片山水相映、城景交融的喀斯特秘境,承载着林业部门“护绿提质、用绿惠民”的坚实足迹。他们以绿色为底,在厚植生态本底的同时,书写着“两山”转化新路径新篇章。

“全州林业系统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提质量、保资源、优产业、防风险、抓整改、活机制’为重点,推动林业事业取得新成效、实现新跨越。”州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魏松林介绍。

筑基固本,绿色发展空间持续优化

作为珠江上游生态屏障,黔西南州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

持续深化生态保护。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以林长制为抓手,持续深化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林草湿资源保护监管,严格用途管制,加强古树名木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全域保护生物多样性,全力抓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快构建以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等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夯实生态基础,筑牢生态屏障。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坚持厚植优势、绿色发展,遵循“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原则,精准推进林耕置换,充分利用宜林空间见缝插绿、全域增绿,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科学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不断优化绿色发展格局。2024年全州完成营造林20万亩,完成率100%;完成石漠化治理106.7平方公里,超额完成计划目标(完成率177.83%)。

全民共建绿色家园。草木繁茂的夏季,绿意盎然,位于兴义市鲁屯镇云屯生态体育公园的2025年州级义务植树点焕发出勃勃生机。自2015年春贵州省启动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义务植树活动以来,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成为我省干部群众的“绿色约定”。今年,我州各地同步在137个植树点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州共有1.26万余人参加,累计种植樱花、杉木、柏木、山桐子、三角梅、油茶等树种7.38万余株。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广大干部群众正以实际行动推进扩绿、兴绿、护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黔西南增绿添彩。

做强“土特产”,五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州聚焦品种品质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特“土特产”文章,持续提升林业产业质效,重点推进木本油料、特色林业、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和森林康养等“五大林业特色产业”链式发展、融合发展。2024年,全州林业总产值491.82亿元,同比增长6.21%。

森林康养融合文旅。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民族文化与山地优势,深度打造多元化森林康养业态。兴义“纳具·和园”康养小镇是产业融合的典范,它将森林康养与现代化设施、传统民俗、中医理疗完美融合,形成“医+养+旅”产业模式,2024年接待游客超5.3万人次。全州已建成兴义云屯(森林+运动健康)、万峰林(森林+观光游憩)、贵州安龙石斛谷(森林+特色食品)等多个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森林康养基地。

林下经济激活资源。为破解传统林业种植收益周期长、空间利用不充分等难题,我州积极探索林下复合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板栗林、油茶林发展天冬、黄精等道地药材种植,利用阔叶林发展林菌、林禽、林蜂,利用优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和林家乐。2024年,全州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261.65万亩,产值达85.15亿元。

特色产业延链增效。在政策引领和市场驱动下,木本油料(如山桐子、油茶)、特色经果林、精品花卉苗木等产业,也正按照“三产融合”的思路加速发展,从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再到品牌打造和休闲体验,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综合价值显著提升。

乘势而上,开创绿色低碳发展新局面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的第一资源优势,绿水青山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支撑,更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条件。州委八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着力筑牢生态屏障,强化污染治理,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不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魏松林表示,全州林业系统将深入贯彻省、州部署,在森林资源保护上持续用力,全域保护生物多样性,全力抓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在森林资源提质上持续用力,大力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优化树种林种结构,提升森林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持续夯实“生态屏障”;在森林资源利用上持续用力,聚焦五大特色产业,强化市场导向,构建竞争力强、融合度高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增加“生态红利”;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上持续用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有效激发“生态动能”。

作者:记者 田倩

来源:黔西南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