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历史:
历史上的兴义,先是作为府名,泛指整个黔西南。兴义曾生活着距今2.4亿年前中三叠纪的两栖爬行动物—贵州龙,有被认定为距今160万年的茶籽化石,有数以万计的野生古茶树和横贯全境、保存完好的三条茶马古道。有猫猫洞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骨等文物;有20处夜郎国遗址,其中铜鼓山遗址考证为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夜郎国兵器工厂,出土了较完整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等文物。交乐和万屯汉墓群作为国保级单位,出土了铜车马、连枝灯、抚琴俑、巴郡守丞印、巨王千万印、带盖刻花铜奁、铜俑、五铢钱纹铜碗、摇钱树、刻花铜瓶、铜甑、陶灶、水池田园模型、陶摇钱树座等文物,多件被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
人物:
明洪武初年,景双鼎受命从广西进兵贵州,配合傅友德“调北征南”,围剿云贵的残元势力。战事平定后,景双鼎落籍兴义城郊之景家屯,因功被授光禄大夫、同知都督,为从一品高官,是迄今在兴义终老天年的朝廷大员。他的次子景伏二移居安龙后,到了晚清,后人中英才辈出,兴义境内无出其右者。在景双鼎部属的后代中,民国初年出了王伯群和王文华兄弟两个风云一时的人物。
清康熙初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从广东肇庆经广西播迁安龙,驻跸四年,调集南方明军并联合大西军抗清。在安龙留下了“明十八先生祠”等历史遗迹。
清道光二十年(1840 ),张锳调任兴义知府(治所安龙)。他治盗安民、积谷赈灾、修路建桥、为学育才,尤其是重建了集考试和教学功能为一体的兴义府试院,盘江八属的学子,不再到周边郡府合棚就考,为地方人才的成长,搭建了平台,一时英才辈出。尤其是张之洞,最后成长为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齐名的晚清重臣。张之洞在11岁时,就能诗善文。1848年,张锳倡建的招堤半山亭竣工,他仿唐高宗年间阎伯屿在滕王阁邀请群僚著文纪事,于半山亭上大宴宾朋。张之洞即兴所作《半山亭记》,震惊四座,众人齐称“神童”。相传,“加油”一词,就源于当时府试院建成后,张锳为了鼓励学子刻苦攻读,求取功名,每天晚上派遣两名更夫,一个挑灯在前,一个背油在后,一路巡城打更,途中发现哪户人家的窗户里透出灯光,还有学子夜读,更夫们便敲门而入,往学子的灯盏里续油,同时送上一句:“知府大人祝相公早取功名”的祝福语,以资鼓励。
一部贵州近代史,半部都是兴义人——清光绪九年(1883),办团练抗击白旗起义军起家的官绅刘官礼,倡办的笔山书院,高薪聘请省内外知名大儒执教,并以一县之力,资助优秀学子出国留学,开一时风气之先。先后培养出了刘显世、刘显潜、王伯群、王文华、袁祖铭等一大批经世治国之才,为近代全国所罕有。这些人在护国战争、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近代贵州在西南诸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1905年,笔山书院改名为兴义高等小学堂后,选送13名学子前往贵阳报考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全部被录取,一时轰动全省。
红色足迹: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挥师南下西进,连克惠水、长顺、紫云,一路长驱直入,于4月16日进入兴义。在兴义10天时间,行程1000公里,经过7个县、3座县城、66个乡镇、300多个村寨,留下了众多遗迹,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部分遗迹已被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众多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具特色,可圈可点,值得深入挖掘、研究、解读、传承和弘扬!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