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办理建议、提案工作 >> 文章内容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3034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字体:  【打印内容】

省科技厅

陈国芳委员提出的《关于创建双一流高校国家技术转移黔西南中心,助推黔西南“文教兴州”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近年来,我州紧紧围绕全州战略需求,以“科技入黔”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校学科资源优势,支持高校与我州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入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大力推进技术转移机构为引领的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积极争取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我州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一是紧扣重点产业需求,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新型工业化、“富矿精开”推进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和融入省“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产业强州”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聚焦“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用好“科技入黔”政策,与江南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帮助黔西南高校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并以省技术转移中心为依托,在黔西南职院搭建州级技术转移中心,在黔西南州山地经济、山地农业、山地生态等领域推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申报2023年校级山地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立项43项,其中重点项目13项、一般项目30项,推动《碳化法制备钠离子电池生物质硬碳负极材料工业化研究》《高能量快充型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化应用与示范》《基于3D打印技术的蕉芋RS3抗性淀粉抗糖复合大米的产业化研究》等省级科技项目落地黔西南。二是深化人才引培融合,筑牢人才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从引进、培养、用好、服务方面入手,不断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推进黔西南职院搭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新型工业化中心(汽车维修与养护技术研发中心)、民族医药研究所(民族医药健康产业与护理技术研发中心)、山地康养研究中心(民族康养技术研发中心)、山地旅游研究所(山地旅游与财经服务中心)、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中心(民族建筑与新型城镇化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巩固提升民族医药火炬特色基地、大学科技园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为筑巢引凤打下了坚实基础,助力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引进博士研究生44名,已聘用9名,完成10名硕士研究生的引进聘用工作,柔性引进客座教授1人,1名专家人才获第二届贵州省杰出人才奖,4名专家人才入选黔西南州第二批州管专家,2专家人才入选贵州省第七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组织12名专家人才团队申报黔西南州首批博士专家工作室。推动高校培养初、中技术经纪人20余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学勇教授在州中医院建立博士工作站,外聘州管专家曾陈娟主持的《临床急需抗心衰化学药一类新药(GD-N1702)研发》获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等,平台与人才的融合助推了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强化项目引领作用,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3年,组织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申报各级各类项目150余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项目8项、贵州省艺术规划项目2项、地厅级项目38项,签订专利转化合同14项,在SCI、CSSCI、北大核心等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23篇,高校成果日趋向好。同时积极探索并学习借鉴上海交大等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移经验,多渠道寻求各类科技资源,邀请到省技术转移中心专家到我州调研指导技术市场工作,2023年全州技术合同登记367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5.1亿元,成功推动贵州苗药公司实现成果转移,成交额达6100万元,创效增益开始凸显。

下一步,我州将继续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结合,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主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支持州内高校和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等学校加大交流合作力度,围绕我州能源、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基础材料及加工和特色轻工等主导产业技术需求,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不断引进与我州重点产业契合的高水平研发成果进行转移转化,争取一批国家或省重点科技项目立项支持。二是继续争取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省技术转移中心的支持,推动黔西南职院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三是借鉴其他市州成功经验,积极引导州内高校与双一流高校合作进行项目孵化,共建高能级技术转移中心,不断实现对外技术转移、转让和创效增益。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

2024年5月28日


(附  注:公开)

(联系人:吴业江,联系电话:0859-3241051)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