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新闻发布会召开
12月5日,黔西南州召开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新闻发布会,对今年以来,黔西南州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的情况进行发布。
为了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加快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市民化、就业多元化、产业特色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今年年初,黔西南州生态移民局制定了《关于推动黔西南州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将促进搬迁群众增收作为核心任务,在8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持续推动“五个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新市民计划,不断巩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质效,持续推动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
在底线任务方面。按照“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机制,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常态化落实“3+1”保障和服务提升,全州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提升。安置区周边配套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标准配备教师,满足搬迁适龄子女就学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符合补助政策要求的困难学生实现应助尽助;落实好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公共卫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因病纳入监测的搬迁群众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安置区按照标准配套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有效保障搬迁群众就近就医;组织安置区常态化开展饮水等基础设施排查管护,有力保障搬迁群众饮水安全。
在促进就业方面。通过配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或服务站、落实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岗位推荐、安置区周边配套产业吸纳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落实就业政策等服务,有力促进搬迁劳动力就业。截至目前,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率达96.35%。同时,坚持分类施策、因户施策、销号管理,做好低收入群体增收工作,搬迁脱贫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当地脱贫群众水平。
在产业发展方面。今年,争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戴帽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资金2.24亿元,实施项目101个;争取东西部协作财政援助资金5233万元倾斜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实施后续扶持项目26个,促进了安置区稳定发展,推动了安置区加快融入新型城镇化。同时,持续将安置区商业资产盘活利用纳入重点工作推动落实,积极采取多种途径推动安置区商业资产有效盘活利用。今年2月,《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低效扶贫资产盘活运用研究》获2023年度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调研课题优秀改革课题。
在社区治理方面。通过赋权社区管理资产、赋权社区持股项目、赋权社区创办实体,不断培育壮大安置社区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安置社区年度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2000万元,这将为社区提升治理、管理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供保障。同时,以“有人管、管得好”为原则,坚持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优化完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和“党组织+网格长+楼栋长”等服务治理体系,安置区持续和谐稳定。常态化开展安置区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整治、文明家庭评比,持续为搬迁群众营造干净整洁、乡风文明、家风勤俭的生活环境。持续抓好物业管理服务示范社区、物业实体化公司试点创建等工作,不断推动了安置社区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融入方面。在安置区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法制教育、文明新风、文化体育等活动,增进搬迁群众交流交融,加快稳定融入步伐,提升搬迁群众对后续扶持工作的认可度。同时,持续加强特殊人群的关心关爱,积极推动政府救助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积极做好低保户、残疾人员、特困人员、临时困难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管理服务和帮扶工作。今年9月,兴义市栗坪社区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
在权益保障方面。通过落实搬迁群众权益保障工作,推动搬迁群众同等享有安置地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同时,对符合政策要求的搬迁群众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临时救助、重度残疾人护理等权益。此外,通过企业流转、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积极盘活利用迁出地“三块地”增加搬迁群众收入。
今年以来,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黔西南州搬迁劳动力稳岗就业水平逐步提升,后续扶持项目顺利推进,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持续优化,搬迁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得到了较好的巩固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